7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和《禁止垄断协议规定》有关规定,约谈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大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生猪养殖企业。
据悉,上述企业签署《互不挖人公约》,倡议不挖人、不拆台等,有违《反垄断法》精神,不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资料显示,作为我国消费量最大的肉类食品,我国生猪养殖业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加上生猪疫病防控、环保政策等因素影响,逐渐从上世纪以散户养殖为主,过渡到当前的规模化养殖,生猪养殖规模化率从2017年的46.9%提升至2022年的65.1%。
同时,伴随着养殖业规模化的形成,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并逐渐出现寡头经济苗头。
根据加拿大加裕公司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和整理的数据显示,2023年入榜全球能繁母猪存栏量前50家企业中,有24家为中国猪企。其中牧原股份以281.5万头牢牢占据第一,温氏集团以140万头排名第二,正大食品、新希望分列第4和第5位,双胞胎则位列第10位。
与此同时,伴随着规模化养殖的不断扩张,在资本的强势助推之下,生猪养殖业开始出现供应过剩的现象,并造成养殖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根据行业数据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为满足国人肉类消费需求,鼓励规模化养殖,国家开始推行冻猪肉收储工作,以降低行业风险。但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自2009年我国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以来,至2019年11年期间共计进行冻猪肉收储工作8次,但从2021年开始到现在,国家的冻猪肉收储工作累计启动次数已经超过20次。
此外,行业规模的无序扩张除了造成行业整体利润下滑,市场上大鱼吃小鱼现象进一步加剧外,疯狂扩张的养殖业还带来了粮食安全系数的下降。
据悉,尽管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年度生猪出栏量一直维持在7万头附近,但从上游养殖业来看,包括玉米、高粱等进口数量均出现了明显增加,且近年来国家超期存储的稻谷以及小麦等,也被越来越多地投入到生猪养殖领域。
截至目前,玉米已经成为仅次于大豆的第二大粮食进口品种,年度进口规模维持在2000万吨上下,早已突破国家关税配额限制。
而从更多行业数据来看,近两年我国小麦进口规模也在快速增加,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小麦数量更是高达792.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62.1%,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加大了对澳大利亚饲料小麦的采购。
作为对比,此前我国玉米和小麦的年度进口数量一直维持在400-500万吨之间。
当然,就目前来看,国内生猪养殖业的扩张无疑对缓解国人的猪肉消费成本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如果我们将视线从养殖业扩散到其他行业,会发现近几年资本开始越来越多地以消费升级的概念进驻大消费领域,无论是此前的雪糕刺客,还是当下火热的充电宝刺客,无不显示着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内资本在无法对外竞争的格局下,已经开始从此前的服务有钱人,转变到掏空穷人口袋的模式。
本期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