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10起粮食购销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后,近日包括云南、福建、广西等省又陆续通报多起粮食腐败案件,我们在梳理这些案件感到心痛的同时,又感到一丝幸运,在这一系列的粮食领域违纪违法案例中,牵扯到我们的粮食“大管家”中储粮的案件并不多。
众所周知,成立于2000年的中储粮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仓储企业,也是国家储备粮的管理和执行单位,在国家计划、财政中实行单列,高峰期仅玉米的收储数量一年就高达上亿吨,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粮食大管家。
由于每年的营收规模庞大,因此在前几年涉及到粮食行业的腐败案件中,中储粮往往被备受关注,其中尤以黑龙江林甸火灾和河南乔建军案件震惊整个粮食系统。
资料显示,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大政策背景下,国家先后推出了托市收购、临储收购等惠农政策,由此也导致政策性粮食收储规模的快速增长。
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也使得粮食,这个在国内最为传统的行业之一,一下子成了一个衣着朴素的“土财主”,大量资金和财富开始涌向粮食购销市场。
按照粮食政策收购的相关规定,一公斤普通小麦的收储和保管费用是0.13元/年,一吨小麦就是130元/年,那么一个10万吨的粮库,数十名工作人员,一年仅收储保管的毛收入就高达1000多万元。而一般建一个简易些的5万吨仓库,也就200多万,只要能收满粮食,不仅可以一年收回成本,还能盈利100多万。
如此一来,从拨款建仓,到收粮,再到获得收购和保管补贴,粮库的资金链条完成了一个简单的循环,循环的金额量级都在千万元以上,任何一个环节监管缺失都有可能产生可观的“资金窟窿”。
那么,新形势下,粮食系统财富增加了多少呢?据坊间传闻,2011年中储粮周口直属库库主任乔建军潜逃期间携款3亿多元,而其历年的贪污总额可能高达7个亿。
在2019年央视播出的国际追逃追赃纪实专题片《红色通缉》中,乔建军位列“百名红通人员”第三位。
在潜逃中,乔建军及其妻子还在2015年遭到美国加州联邦检察官的起诉,成为了在我国宣布“猎狐”行动后, 美国首次起诉的中国外逃贪官。
更可怕的是,在乔建军潜逃案件的追查中,包括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原总经理李长轩等在内的100多名官仓“硕鼠”被查出,让被称为国人厨房的河南出了一身冷汗。
而就在国人厨房河南尚未缓过来之际,2013年5月31日下午,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大火,再次将中储粮推向风口浪尖。2015年2月随着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原总经理杨宝兴落马,陆续牵连出涉及近20个直属粮库的窝案。要知道,在当时整个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也不过才33个直属粮库。
随着河南、黑龙江两个产粮大省先后出现腐败案件,再加上国家临储规模的无规划性膨胀,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中储粮的政策性收购任务开始全面收缩,除了小麦、稻谷托市收购规模下降外,2016年之后更是先后停止了大豆和玉米的临储收购政策,取而代之的是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并逐渐形成了当前的生产者补贴政策。
同时,这一阶段涉及中储粮的各类粮食腐败案件也显著下降。至2021年7月,原国家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鸣被查,次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至今年2月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深挖“硕鼠”“蛀虫” 守护大国粮仓》再度提到“当前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存量尚未见底、增量还在发生”,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系统施治、实现根治任重道远。
为高压震慑粮食腐败问题,日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研究起草了《政策性粮食购销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并对举报粮食系统腐败案件者给予现金奖励,最低奖励金额为2000元,最高可达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