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粮上市再次面临天气的袭扰,上一次的降雨使新玉米收割延后,对质量没有产生影响。但是这次大范围的雨雪以及大风是一定要有影响的了,玉米整体的水分增大,也增加了存储难度,个别地区还会出现倒伏,收割困难,收割成本增加。
对于目前国内玉米的总产量,有以灾情减产,种植减少为标杆,认为是减产。有以丰收,种植面积增加为尺度,认为是增产。
应该考虑到一点,玉米在连续两年的高价运行下,确实刺激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前期文章中我们认为零星的村边,菜园子边种植玉米的数量也不少,但是难以计入玉米总产量中。后来,有村民朋友反应说,其实在农村还有一些不在“编制”里边的土地,这部分地的基数也很大,多数也在种植玉米。这里有历史遗留下来,有争议的土地,有农民自己开发的荒地,也有当年分地时“有头有脸的人”多分的土地,这样的土地在土地普查中都是没有上报,不在国家耕地编制里边的面积。
我们也产生这样疑问,来自于上一年的官方数据,上一年玉米缺口,在替代减少,进口谷物减少后,玉米行情却一跌再跌。以今年官方结转的数据来看,玉米也不至于出现这样供大于求的局面,这就要对国内玉米究竟有多少产量产生质疑。
尤其去年的华北以及华中地区,一直认为玉米减产,当时普遍的观点认为东北玉米后期要对山东进行补给,结果,东北玉米至今没进关,华北陈粮还在销售,导致山东深加工收购价格不断循环涨跌,新粮行情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玉米到底减产还是没有减产?
如果以宏观视角看待,今年玉米是减产,大豆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玉米种植面积,南旱北涝再影响一部分产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微观角度去看待上述问题,很难确定就是减产。
目前国内玉米行情依然没有改变区域性的局面,河南,山西玉米销售速度最快,直接毗邻销区,质量也被客户认可,抢占了东北玉米以及华北玉米市场份额。也有一点强差人意,就是在国庆节期间的这场天气变化,没有带来大家认为的大幅上涨,天气影响不大,上量依然不小。
虽然河南,山西等地的玉米行情坚挺,也存在实际看涨预期,基层出货还是积极。山东,河北的粮商也是同样想法,有利润就赶紧跑掉,担心行情随时有变化,山东企业上量增加,价格在跌。
东北的黑龙江地区前期价格一直坚挺上涨,但是自7号北大荒农场率先调价后,大量潮粮向绥化地区几家深加工涌来,导致企业开始落价。
我们并非是以此次行情波动,看空玉米行情,只是这反映出基层收购商普遍存在的一个心态,就是对后期行情缺少信心,只注重眼前得失。这和连续两年存粮吃亏留下的阴影有关系,也和现在市场上各种真假信息以及舆论有关系,人心浮躁,必然导致行情动荡。
以上是中间粮商的心态,快进快出,落袋为安。
看看深加工企业收购状态。
黑龙江加工企业开称收购新粮的价格之高,超出市场预期,后期的抢粮也超出预期。从企业的收购行为上看,黑龙江深加工企业心态焦灼,焦灼的来源是目前肯定库存告急,等待原料供应日生产。焦灼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心当地粮源有限,企业后期生产面临供应短缺。
作为企业一定会在新粮上市前,对其周边玉米的种植面积,产量以及农户预期做充分调研,不会盲目确定开称价。黑龙江绥化地区的这几家企业一定是有危机感,才会做出高开称价锁粮,后期又涨价的行为,虽然目前下调了收购价格,但是还是处于历史高价。
看吉林企业的开称价格,目前处于不缺粮的状态,中粮公主岭收购新粮三等2580元/吨,30%水分收购价格1.042元/斤。
昨天晚上吉林燃料乙醇也公布了新玉米收购价格,但是其收购标准颇有看点和深意,该企业定于10月10日收购2022年新季玉米,收购标准:水分≤15%玉米14%水分折标价格为1.34元/斤。水分≤25%>15%玉米14%水分折标价格为1.29元/斤。同时公布陈玉米仍在收购中。
在水分上只给≤25%水的玉米定价了,现在这样水分的玉米有吗?
公主岭中粮开称价格比上一年高出260元/吨,燃料乙醇比上一年高出180元/吨。
这两家在吉林省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收购价格,均比黑龙江企业低。
我们认为目前吉林企业不急于收购新玉米,首先企业应该不缺原料,其次企业认为吉林玉米产量较大,后期粮源也不会紧张。不然不会公布出来这样的收购价格。
另外一点,这两家企业都是国企,和黑龙江的地企以及民营企业还有一点区别。至于带没带有点政治色彩,暂时看不出来。
但是无疑,吉林企业的开称价,已经给贸易商留出生存空间,有利于市场迅速活跃起来。黑龙江企业的开称价格已经把烘干塔和贸易商逼近盈亏边缘,很难入场。
新粮依然处于未完全上市阶段,深加工按需求涨跌价格。基层收购快速购销,流量为王,市场心态不够未定,有待进一步观察,尤其是玉米期货在休市多日后的反应,都会对现货接下来行情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