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玉米期现货均出现变化,期货连续三个交易日上涨,今天开盘还是涨势。期货触底反弹,这波落价2209合约最低点为2548元,截止昨天收盘反弹167点。今天再次出现震荡。
现货一百多元的涨跌可能要震荡多日,但是期货涨跌的速度可能就是一两个交易日。不同的操作流程,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期货跌的多,不一定现货也要跟跌同样的幅度,现货端还没有完全反应到市场的购销上,期货可能又出现反弹了。
期货的涨跌可以作为现货行情走向的指引,但是期货涨跌的幅度不会和现货完全吻合,尤其2209合约所剩的操作时间和价格空间都有限了。
现货方面,山东在连续阴雨天气的影响下,开始无量上涨。之所以说无量,是因为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即使一次涨几十元,也还是不会有迅速的上量。而一旦天气好转,企业马上就要调转枪口,上不来量时涨价,上来量以后落价,这价格涨跌的意义就是吸引持粮主动“自投罗网”。
东北产区黑龙江加工企业继续落价,落幅不大,今天还是以10元/吨为主,但是内蒙古地区落价企业增多。这和近期该地区爆发的“口罩事件”有关系,玉米外运阻力大,内销数量增加,导致企业落价。
南北港口动作不大,但是整体看,略有涨幅。涨价玉米主要还是针对质量在二等偏上的粮源。
目前看各地区的玉米行情还存在独立的区域性,这也是玉米行情难以实现全面反弹的不利条件。山东的这波反弹因天气而来,一旦气象条件好转上量还是会增加。山东地区的收购价格不能持续反弹到2900元以上,东北玉米还是进不来。
前期稳定的东北玉米主要受到三方资金本月末要出现集中出库的影响,上量增多,如果山东这波涨势延续下去,在东北落价后,两地或可顺价,那样东北的压力也就减轻了,价格稳定下来。
北港期货交割粮,自集粮占据主要粮源,贸易商对外采购积极性不高。目前在交通运输发达下,北港的粮食枢纽以及中转的作用弱化,行情参考意义也不明显。2020年至今,多次出现产区的收购价格倒挂北港价格的现象。
南方多港进口玉米,谷物以及糙米均有库存,但是在性价比上并不占据优势,只是阶段性替代内贸玉米的使用。在内贸玉米价格下降后,7月份主要以消耗内贸玉米为主,目前库存也在下降中。
新季玉米的产量是目前市场看涨看跌当下行情最重要的一个依据,辽宁的灾情在财政部等多个相关部门拨款赈灾后,社会各界才了解到实际情况比较严重。但是具体面积以及玉米减产数量没有官方定论。根据最新的中央气象台对新季玉米产量的预测,辽宁减产,吉林产量与上一年持平,黑龙江和内蒙古玉米增产,其余玉米产区为增长年份。这里的增产指的是亩产数量,而非玉米总产量。
现在互联网上对于新季玉米的种植成本究竟是不是当前玉米价格的底部支撑分歧较大。成本不是价格的支撑,是偏多的观点。多数人认为当前玉米因需求太弱,还有继续下跌的空间,直至新季玉米上市,以接近甚至略低于当季玉米的种植成本开称,然后随着农民的惜售价格逐步上涨,在2023年上半年涨幅不会超过种植成本的2%至3%,这样在2023年下半年玉米行情才会有一个比较健康正常的走势。
目前东北地区,尤其黑龙江地区已经出现加工企业以2450元/吨(折干价格)签订预购订单的事情,是炒作还是确实认为新季玉米就值这个价暂时不讨论。
我个人认为对于成本不是价格支撑的理由要分开来看。对于资本投资性的股票,期货,甚至国债,成本不是支撑价格的理由是绝对准确的观点。但是对于农产品,尤其粮食来说,成本绝对是支撑价格的理由。当然我指的是农民种植的成本,而非贸义商的存粮成本。
粮食作为周期性的大宗商品而言,投入的不仅仅是种植成本,还有农民的工作成本,粮食生长周期的时间成本,这些成本共同支撑农民的销售成本。一旦农民销售粮食的利润跌破这些成本,也就等于农民在漫长的一年当中不仅没有收入,反而会赔钱。很多人认为国家已经给农民大量的补贴了,粮价就应该稳定在种植成本左右。说这种话的人绝对不是农民,国家虽然给农民以及种植者大量补贴,但是这个补贴只能作为农资上涨的补贴,并且农民的数量大,巨额补贴分散到农民手里,实际没有几个钱,甚至不够给一个孩子一个月的生活费。农民的实际收入还是要靠粮食的价值来增加。
一些人用美国的农业政策来“套”我们国内的粮食生产,更是无稽之谈,我们国家南北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很多地区注定改变不了分散耕种的经营模式。而且中国农民基数大,一旦全面实行统一耕种,剩余人员的工作安置就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一旦社会上闲散的人数增加,治安又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保障广大农民的收入稳定,安定团结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把粮价“打压”到农民种植成本以下,有这个可能吗?
另外说玉米还有可能回到1元钱三斤的人更是哗众取宠。玉米确实经历过那样的行情,但是那时候是什么物价水平,如今是什么物价水平?那时候工人的工资,退休金是多少,现在是多少?涨了多少倍?其他的物价都在涨,其他的劳动福利都在涨,为什么就偏要粮食落价?粮食既是农民的工资也是农民的社会福利,就这一个群体要倒行逆施,回到从前的经济水平吗?
这些都不是讲情怀,是实际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的悲哀时代里,粮食行情似乎都在舆论里涨跌!在玉米弱势的行情里,互联网上的玉米需求几乎停滞了,满屏都是进口,替代,深加工亏损,研制不挣钱的信息,罪魁祸首就是玉米价格,玉米不大跌就有一种天理难容,要逼迫下游跳楼的感觉。
可是养殖业出现暴利时,深加工厂雨后春笋的建设起来时,谁出来给玉米歌功颂德了?各行业的发展有本身的瓶颈,玉米价格影响只是其中一个不重要的因素。
媒体为了一点流量的收入,不分青红皂白,一家说落价,百家跟风,一家看涨,千家助力。充斥互联网的真数据,假数据让人难辨真假,真消息,假消息更是无所适从。只要行情稍有强势就是“暴涨”,只要需求偏弱就是“暴跌”。
媒体舆论夸大了玉米需求的弱势,供需双方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与判断。
玉米在偏弱的需求里,绝对不是没有需求。被炒作成目前的这种“反常行情”,恐慌的情绪会加速去库存,后期供应紧张时再炒作新一波“大涨”。受害的不仅是贸易商也包括农民。(个人观点,不涉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