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我国夏粮产量数据发布:202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比上年增加143.4万吨,其中小麦产量13576万吨,增加128.6万吨。夏粮生产喜获丰收,且实现了总产量、单产、播种面积“三增”。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连年丰产的背景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粮食安全?我国粮食增产潜力如何?我们将通过哪些措施来提高粮食产量呢?就此,光明网采访了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
光明网: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八连丰,这一背景下为何还要提出“增粮”目标?
刘录祥:粮食安全历来是国之大者,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直面三农问题,并特别把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因为我国有14亿人口,这个人口基数的国情是我们实施增粮计划的一个最重要考量。
虽然我们的粮食生产已经连续18年处于增长趋势,但我们面临的资源十分匮乏:我们的水资源、土地资源都非常有限,随着经济发展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是一个刚性趋势。因此,我们必须依靠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使粮食产能、粮食品质提上去,这非常重要。
光明网: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
刘录祥:我国实行“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粮食生产总方针。总体来讲,我国在口粮方面是绝对安全的。我国的水稻、小麦品种拥有100%的自主权,在品种推广、单产提升以及总产量增加等方面都是全世界领先的。在谷物方面,我国玉米、大豆的品种自主率也很高,大豆是100%,玉米占90%以上。但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还是进口了大量玉米、大豆。特别是大豆,2021年我国进口近1亿吨,这是高需求量对我们造成的压力和挑战。
光明网:我们对几类主粮的增产目标是什么?
刘录祥:目前来讲,国家主要统计的粮食品种是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马铃薯。从水稻来讲,我国水稻单产已经达到了亩产474公斤,目前常年播种达4.5亿亩,整体产能在2.1吨的范围。我们的初期增粮计划中水稻的目标是2030年水稻亩产能够由现在的474公斤增加到500公斤,使水稻总产能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达到2.25亿吨。
小麦在我国是第二大口粮作物,它的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5亿亩,2021年单产387公斤。我们目标到2030年,小麦亩产能达到430公斤,产能由现在的1.3亿吨增加到1.5亿吨。
我们现在的玉米进口量在两三千万吨,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主粮作物,它的面积达到了6.4亿亩,产能达2.7亿吨,我们希望能够在2030年的时候,通过科技赋能使玉米单产能够从现在的419公斤能增加到500公斤,这个增幅还是很大的,这样我们产能可以在3亿吨以上。
大豆是我们国家进口量最大的作物,过去两年进口量达9000万吨到1亿吨,进口比例占我们整个消费者的83%,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到2030年的时候,能够由现在130公斤的亩产量,达到170公斤每亩,由现在不足2000万吨能够增加到2030年国产大豆能超过3000万吨。
这样一个计划不仅需要我们中国农科院科技人员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要通过联合全国科技创新、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的队伍去共同实现,使得我们国家的粮食总产,以及粮食结构能够不断有所提升和改善。
光明网: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如何理解藏粮于技,我们目前主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刘录祥:藏粮于技就是要赋予增粮科技的翅膀。种子是关键,首先要有良种,这就要求种业科技上要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当前我们良种的贡献率在50%以上了,这就意味着抓住了种子就抓住了要害,所以藏粮于技首先要突破种子这个关键。
此外,我们的农业机械,田间配套技术也要提高生产效率,在增产的同时又让农民增收,必须要通过科技兴农、科技富农,使得我们粮食产量提高,质量改进,必须靠一些高科技,特别是生物育种等途径促进增粮的实现。
光明网:有统计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4.5亿,需要7亿吨的粮食生产能力才能满足国内需求。这几年,我们的粮食总产在6.5亿吨以上。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这一目标?有哪些挑战?将采取哪些措施?
刘录祥:从2015年开始我们粮食产能超过6亿吨,到2021年达到6.8亿吨。那么从2021年到2030年,我们不到10年的时间,我们要达到7亿吨或者7亿吨以上,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为了这个目标,特别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一个增粮计划,目标高出这个目标的50%。当然也有很多挑战,首先,我们掌握的种质资源数量是52万份,列全球第二,但是我们鉴定或者利用的比例却不到10%,所以要快速从我们已有的种质资源里去挖掘鉴定出一些对育种或者增加粮食产量和品质改进有用的基因。
此外,要发掘基因组装的高效育种技术,去培育优良的品种,并且要配套良法,如灾害的防控、机械的收获等良种良法的配套,实现良种的绿色增产技术集成应用,最后确保粮食生产能够稳步提升。(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