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强调,大力加强南方省份粮食生产。胡春华指出,南方省份是我国粮食重要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任何省区市,无论耕地多少,都要承担粮食生产责任。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抓好南方省份粮食生产的认识,确保不折不扣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历史上的“南粮北运”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从古至今,粮食问题都是大问题,历代统治者将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
在我国古代,“南粮北调”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满足北方粮食供应的重要途径。
北宋时期,北方的粟、麦、豆等传到南方,南方的优良稻种传到北方,南北农作物品种开始得到交流;
南宋时期,北方百姓大量南迁,南方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垦为耕地,成为了主要的粮食生产区。从而,水稻成为了南宋第一位的粮食作物,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稻米生产居全国首位,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到了明清时期,有了“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转变,从江浙地区转到了两湖地区,成为全国商品粮的基地。据记载,明朝京杭大运河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达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征收北运的漕粮多达400万石。
所以,历史为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天下粮仓”一直在南方地区,并且形成了“南粮北运”的粮食运销格局。
粮食大动脉的逆转
事实上,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的转变,只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粮食供给格局一直是“南粮北调”,粮食生产总量大部分还来源于黄河以南(包括黄淮海地区)。
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出现了全面逆转。曾经的鱼米之乡,从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转型成为现代化的工业重镇。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部地区,则转型成为粮食主产区。
随着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东北三省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粮食输出地,东南沿海各省成则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和流入地,“北粮南运”格局也就在此时悄然形成。
如今,“北粮南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促进粮食区域供求平衡的大动脉,源源不断的将粮食运往运往广东、浙江、福建、四川等南方主销区,彻底颠覆了历史,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北粮南运”路线示意图 图源:可视化星球
2021年,13个粮食主产区,共播种粮食作物8856.8万公顷,占全国的75.29%;总产量达5.3亿吨,占全国的78.5%。
其中,13个粮食主产区中,北方省份占据七席,粮食生产的地位举足轻重,“养”活半个中国。2021年黑龙江等7个北方省份粮食总产量达到3.4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7省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3不到。
我国共有13个粮食主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
7个主销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
11个产销平衡区:山西、宁夏、青海、甘肃、西藏、云南、贵州、重庆、广西、陕西和新疆。
目前,南方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已不足30%。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地区已成为主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粮供应地,粮食区际商品量和商品率均居全国首位。
粮食安全大战略
2021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到北粮南运趋势突出,存在重重隐忧,指出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端牢饭碗,三大区域都不能少,同时明确提出“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
今年以来,各省也陆续发布省委一号文件等政策文件,海南等粮食主销区亦将粮食安全列为“头等大事”。
广东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也是粮食主销区,由于耕地资源不足,长期需要从外地调入粮食,保障粮食安全尤为重要。目前,广东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已连续3年增长,今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确保全年粮食面积和产量“双增”,力争面积、单产和总产量“三增”目标任务,将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福建作为我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对外依存度高,粮食自给率仅为23%,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尤为艰巨。据悉,福建省的粮食产量一年仅500万吨左右,但消费量却达到2167万吨,缺口超过1600万吨。除了稻谷有一定自给率以外,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的粮食品种几乎都依赖于省外调入,或者从国外进口。
2022年福建省委一号文件主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压紧压实属地责任,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只增不减。
海南作为全国7个粮食主销区之一。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明确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407.2万亩,产量29亿斤以上。这是海南省第一次明确粮食产量目标。此外,还提出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制度,发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撬动作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